新闻动态
【导读】历经30余年的不懈努力,我国终于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,成功开辟出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载人航天发展道路。这一举世瞩目的成就,背后蕴含着一种宝贵的载人航天精神:不畏艰难困苦,勇于拼搏奋斗,敢于攻坚克难,甘于奉献自我。这种精神在2024年第2期《党建》杂志的文章《九天揽月 筑梦苍穹》中得到了生动展现,文章深入挖掘了载人航天精神背后的感人故事。接下来,就让我们一起探寻这些故事的主要内容。1,点火!”2023年10月26日,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。随着0号指挥员的口令声,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底部喷薄而出,尾焰化作滚滚热浪。为确保安全,人们远观其变,而在这片发射场上,却有一棵特别的“观众”默默见证。它就是那棵屹立在距发射塔架仅50米处的榆树,被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科技工作者亲切地称为“树坚强”。
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七号,历经24载,它承受了无数次“烤验”,静静目睹了17次夺目的尾焰化作星芒。而这“树坚强”不仅仅是一棵树,更是与它一同扎根戈壁的几代航天人的象征。
回溯历史,1958年,一列火车秘密驶入中国西部,车上载着的是从朝鲜战场归来的第20兵团将士,他们执行着“特殊军事任务”。其中,柳晗的爷爷柳焕章和奶奶张淑娟也在行列之中。他们来到荒凉的戈壁滩,修铁路、建机场,为中国的导弹、卫星事业奠定基石。面对艰苦的环境,他们吃沙枣、喝碱水,毫无怨言。没有机械,他们就手扛肩挑,仅用两年多时间就在戈壁中建起了综合导弹试验靶场。
柳晗回忆道,小时候爷爷常讲述“两弹一星”的故事,其中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“干航天,就得敢于牺牲”。这种精神,不仅激励着当时的航天人,也影响了无数后来的航天工作者。柳晗,在完成大学学业后,选择回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,这个见证他成长的地方,与祖辈们一同投身于中国航天事业。在他成为父亲后,工作的繁忙让他无暇他顾,甚至无法多陪陪刚出生的女儿。每当他抱起女儿时,孩子因不满而哭闹,这哭声仿佛在诉说着他当年爷爷奶奶为国家和航天事业而牺牲小我、公而忘私的伟大精神。如今,看着女儿已经能够自由奔跑,柳晗满含深情地说:“虽然未来的路要靠她自己走,但我仍衷心希望她能继承东风航天人那种不怕吃苦的精神,继续为国家的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。”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18时40分,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从太空向全球发出了问候,并在舱内展示了五星红旗和联合国旗,这一历史性时刻被永久定格在北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的大屏幕上。2003年10月15日9时整,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F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,这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。杨利伟的名字因此与“中国首飞航天员”紧密相连,他不仅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,更成为了航天事业中的佼佼者。
然而,成为飞天第一人的背后,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付出。自1998年初加入中国航天员大队以来,杨利伟便开始了长达5年的艰苦训练。他面对着没有现成经验可循、没有捷径可走的飞天之路,以最高标准为尺度,不断挑战着自身的极限。
在离心机训练中,杨利伟经历了时速100公里的高速旋转考验,负荷从1个G逐渐加大至8个G,面部肌肉变形下垂,整张脸只见前额高高突起。然而,他凭借顽强的战斗意志,从未按下训练椅左侧的红色按钮请求暂停,一次次突破着人体极限。
除此之外,航天员们还需要接受八大类百余项训练科目的严格考验。通过全部训练后,杨利伟在5次正常飞行程序考试中取得了2个99分、3个100分的优异成绩,专业技术综合考评排名第一,最终被确定为首飞梯队首席人选。中国航天员们,在太空中一次次挑战极限,将英勇无畏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。他们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,将个人的选择与党的需求紧密相连,将个人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紧密相连,从而在中国航天史上谱写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篇章。2021年5月29日晚,我国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了天舟二号货运飞船。这场发射的成功,不仅彰显了中国航天人的英勇与智慧,更体现了他们在面对挑战时的坚定与决心。在此次发射过程中,他们以“归零”的决心和态度,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,确保了发射的圆满成功。
归零,是中国航天人的一个独创名词。在20世纪90年代,面对接连的失利,航天人深刻反思,总结出了质量问题归零的“双五条”标准。这些标准不仅为后续的技术攻关提供了明确的方向,更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在紧要关头,中国航天人展现出了绝地反击的勇气。2021年5月19日夜,海南文昌发射场灯火辉煌,长征七号遥三运载火箭即将搭载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升空。然而,在距发射不到3小时的时候,发射指控大厅突然陷入沉寂,一个压力值参数的异常让发射面临巨大挑战。
这场发射不仅关系着中国空间站“天地运输走廊”的顺利搭建,更承载着后续载人航天计划的重任。在全世界的关注下,官方宣布发射推迟,猜测与疑虑随之而来。然而,中国航天人并未因此气馁,他们以归零的态度,重新审视每一个细节,排查每一个可能的问题。
在5月的海南,高温与严寒交织,长七火箭内部零下183摄氏度的低温考验着每一位试验队员。他们不畏艰难,一次次从狭小的舱门钻进箭体,进行着艰苦的故障排查工作。同时,研制人员也在一线奋战,通过仿真试验模拟箭上状态,分析故障模式,力求找到问题的根源。
时间紧迫,型号队伍24小时连轴转,无暇顾及休息。终于,在25日归零工作接近尾声时,天空湛蓝如洗,云朵洁白如雪。而到了29日20时55分,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在天际划出一道绚烂的弧线,向升空一个月的中国空间站核心舱送去了宝贵的“首批礼包”。这一刻,“太空快递”迎来了属于它的高光时刻。这是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调度团队的青年科技人才,他们在载人航天战线上默默奉献,确保每一次任务都能顺利完成。其中,特别值得一提的是“天宫神八哥”杨彦波和他的妻子马媛媛。杨彦波,一位在公众视野中脱颖而出的航天英雄。2011年11月,在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中,他以出色的外形和干练的口令,赢得了网友们的热烈追捧,被誉为“天宫神八哥”。而他的妻子马媛媛,则长期在通信传输岗位上默默奉献,为任务的顺利执行提供坚实保障。
他们的相处模式虽为“异地恋”,却充满了理解和支持。尽管两人都在中心工作,有时却因忙碌而许久未见。但这种小别离,并未影响他们的感情,反而更加深了彼此的理解与默契。
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,离不开每一位航天人的辛勤付出。进入空间站阶段后,工程规模更加宏大,系统更加复杂。但正是这种全国大协作的精神,让每一位航天人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出最大的作用。一次,杨彦波向尚在读小学的儿子提出一个假设:“倘若国家有一天委派你爸爸前往太空执行一项极具风险的任务,你会如何抉择?”儿子经过片刻思考,坚定地答道:“见义不为无勇也,爸爸,你尽管去吧!”尽管电影《流浪地球》所描绘的太阳系危机纯属虚构,但现实中,责任、勇气与奉献的代代相传,却每时每刻都在真实地发生着。

